你的孩子一離開你就哭天喊地?

你的孩子一離開你就哭天喊地?
你的孩子是否跟黏土一樣黏踢踢?
你的孩子是否在上學第一天賴在家門口遲遲不願意出門?
別擔心!你的孩子只是在學習與熟悉的人分開!

“分離焦慮”是一般幼兒情緒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主要原因在於孩子與照顧者間的依附關係及物體恆存的概念所產生
當孩子大約7到9個月會爬行時,
需面對與照顧者分開、自己探索環境等任務,
此時正是分離焦慮的開始。

分離焦慮的表現輕則賴皮、撒嬌,重則哭鬧、抗拒且持續較久,
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及出現行為問題
如:自傷或傷人、崩潰到嘔吐、拒絕任何日常活動等,
大約在孩子1歲到2歲到達高峰,
2歲後的孩子隨著穩定的依附關係及各項能力的提升而開始降低其問題

【職能治療師怎麼做】

  • 探索環境
    面對新環境時,由治療師帶領孩子一起,使用聽、看、摸、聞等五官感覺來探索環境,由家長陪同開啟第一步,讓孩子不再恐懼
  • 轉移注意力
    利用喜愛的物品或活動吸引孩子的注意,或是製造聲音、光線變化引導孩子轉頭查看,使孩子的視線暫時離開父母,引起孩子的玩性
  • 調節情緒
    給予強烈的本體覺刺激或緩慢的前庭覺刺激,如:擁抱、小幅度搖晃,降低孩子的焦慮及不安感
  • 團體動力
    透過觀察其他小朋友的互動及歡樂的氣氛,引發孩子的興趣及動機,進而出現想加入團體的想法,從中學會如何與他人互動並且離開父母的保護
  • 循序漸進的引導
    先邀請家長進入教室並參與活動,利用距離及家長的參與度做調整,減少家長的參與、增加家長與孩子的距離,漸進式加入一到兩個不同的人事物,引導孩子與他人互動

家長可以這樣做

  • 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讓孩子了解父母只是短暫離開,並不會真的丟下他
  • 明確預告接下來的發生的事情
    在面臨分離前,明確的告知孩子家長要去哪裡、幾點回來,孩子需要做什麼等等,讓孩子能提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及家長要離開的事實
  • 編故事及賦予責任感
    將整件事情用故事包裝,並交代事情讓孩子去完成,不僅能提升孩子的接受度,也能提升孩子的責任心
  • 循序漸進的練習
    除了漸進式減少家長給予的協助外,多多練習也是很重要的! 因此要適度的放手讓孩子去面對及成長
  • 傾聽及認可孩子的情緒
    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此時家長能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及帶領孩子面對自己的情緒,給予孩子正面的肯定及鼓勵,讓孩子願意面對下一次的挑戰

家長需要做到的幾點:

  • 適度的放手讓孩子去自由探索環境
  • 說到做到,孩子記性很好的
  • 離開時不要偷偷溜走

做到以上三點就能幫助孩子在面對新環境時快速成長!
當孩子能不再回頭尋找家長時,表示孩子已經克服分離焦慮囉!
希望大家能更加瞭解什麼是分離焦慮!陪伴孩子一同渡過!

更多與孩子相關的大小事及最新消息,歡迎點擊紅字加底線的文字連結,追蹤職茁IG臉書專頁,讓職茁團隊與您一起陪伴孩子快樂成長!!!